28日,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对外公布。
意见提出,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工作中要做到:转变城市发展理念,更加注重以人为本;转变城市发展方式,更加注重集约高效;转变城市发展动力,更加注重特色发展;转变城市工作重心,更加注重治理投入;转变城市工作方法,更加注重统筹协调。
意见提到,到2030年,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,适应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不断完善,新旧动能加快转换,人居品质明显提升,绿色转型深入推进,安全基础有力夯实,文化魅力充分彰显,治理水平大幅提高;到2035年,现代化人民城市基本建成。
意见提出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、培育壮大城市发展新动能、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等多项主要任务。要点如下↓↓
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
推动超大特大城市按照国家批准明确的功能定位做强做精核心功能,控制超大城市规模,合理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,打造高质量发展主引擎。
支持部分超大特大城市增强对全球高端生产要素的配置能力。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布局科技创新平台基地,提升原创性、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。
推动有条件的省份培育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。
推动中小城市结合常住人口变动趋势,动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、公共服务供给,按程序稳慎优化行政区划设置。
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,大力发展县域经济。
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。
适时调整扩大经济规模大、人口增长快的县级市和特大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。
推动人口持续流出的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。
持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。
培育壮大城市发展新动能
对涉及重大安全和基本民生保障的,中央财政加大专项转移支付支持力度,中央预算内投资予以适当补助。
创新财政金融政策工具,吸引和规范社会资金参与,稳慎推进公用事业价格改革。
加快融资平台改革转型,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。
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。
支持有条件的城市承担重大外事外交活动,吸引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落户。
结合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建设一批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区域性开放节点城市。
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
完善灵活就业人员、农村进城务工人员、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。
加快适老化、适儿化、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。扩大普惠养老服务供给,健全普惠育幼服务体系。
优化教育资源配置,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,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。
大力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,建设紧密型医联体,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。
因地制宜发展保障性住房。
稳步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。加强社会保障和分层分类社会救助,兜牢民生底线。
推动城市发展绿色低碳转型
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,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。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。推广节能低碳生活用品,减少一次性消费品和包装用材消耗。
健全城市公园和绿道网络体系,建设口袋公园,推进绿地开放共享。推动重点城市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。加强城市噪声污染、餐饮油烟治理。加强抗生素、微塑料等新污染物治理。
增强城市安全韧性
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
塑造城市特色风貌。落实“适用、经济、绿色、美观”建筑方针,加强建筑设计管理,推动城市建筑更好体现中华美学和时代风尚。不得大规模迁移砍伐树木、滥建文化地标、随意更改老地名。
创新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,根据实际需要完善城市文化设施。
优化城市文化产品供给,创新动漫、影视、数字艺术、创意设计等业态,推动文化与旅游、科技、体育等融合发展。
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水平
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。打造集约统一、数据融合、高效协同的城市数字底座,完善城市信息模型(CIM)平台。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和多场景应用,推动政务服务“一网通办”、城市运行“一网统管”、公共服务“一网通享”。推进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改造,整治提升背街小巷、房前屋后环境。
用好市民服务热线,完善群众诉求响应办理机制。加强超大社区等特殊区域治理。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,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。健全社会安全稳定风险监测预警体系,提高风险动态监测预警能力。